收獲機械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收獲機械行業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今天回憶我國收獲機械發展的歷史,展望其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建國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收獲機械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距離蓬勃發展的農業機械化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經過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這一差距才逐步被縮小。從我國收獲機械產業30年的發展過程分析,共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年至1986年以技術引進為特點的探索階段、1987年至1997年以小型收獲機械增長為特點的成長階段和1998年至2008年以大中型收獲機械快速增長為特征的成熟階段。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收獲機械工業已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弱小、零散走向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農村機械收獲的面貌,為推進我國農機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機械收獲裝備總量增長迅速
在1978年,我國收獲機械的擁有量僅有8.2萬臺,其中聯合收獲機械1.9萬臺,機動割曬機6.3萬臺;到2007年底,全國收獲機械的擁有量已達132.67萬臺,其中聯合收獲機械63.24萬臺,機動割曬機60.89萬臺,大豆、油菜、馬鈴薯及甜菜收獲機械和棉花采摘機械8.04萬臺。30年來,我國收獲機械裝備總量發生了巨大變化,收獲機械的擁有量增長了16.18倍,其中聯合收獲機械和機動割曬機分別為33.28倍和9.67倍。品種也得到了豐富,大豆、油菜、馬鈴薯、甜菜、棉花采摘等收獲機械從無到有,尤其是三大農作物之一的玉米收獲機械近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自2002年至2007年的7年間,擁有量從0.44萬臺猛增至2.65萬臺,增長了6倍多。
三大作物機收水平快速提升
從我國耕種收三種機械化作業水平分析,我國機收水平**低,但發展**快。2007年我國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42.47%,闊步跨入農機化中級階段,比1978年增長了2.2倍。其中機耕水平達到了58.89%,超出平均水平16.42個百分點;機播水平由1978年的8.9%提高到2007年的34.43%,增長了3.9倍,較之綜合機械化水平低8.04個百分點;我國機收水平雖增長**快,30年增長了13.6倍,但機械化水平**低,到2007年才與我國1990機耕水平基本持平,比綜合機械化水平整整低了13.85個百分點,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的機收水平發展不平衡。
從我國三大作物的機收狀況分析,我國小麥機收一直處于發展的**前列,2007年達到了81%,實現了小麥收獲機械化。水稻機收水平是30年增勢**猛的,自1980年至2007年增長了100多倍,基本與我國的綜合化機械水平持平。我國玉米收獲機械機械化起步晚,2007年機械化水平僅為7.23%,近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及大力推廣下,出現快速發展的局面。
收獲機械工業取得較快發展
我國收獲機械工業在30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統計顯示,1978年全國僅有收獲機械制造廠95個,工業產值1.09億元,年產聯合收獲機械4950臺,機動小型收獲機械2萬余臺。發展到2008年,我國統計在冊的規模收獲機械生產企業達到150多家,今年前8個月的累計產量就達到了22.12萬臺,比1978年全年的產量還高出44.69倍。尤其是聯合收獲機械的產量增勢迅猛,三十年增長了50.8倍,標志著我國收獲機械工業進入較高的發展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收獲機械工業在生產技術和產品開發上也取得了突破。
其一,我國小麥收獲機械產品技術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國產聯合收獲機械的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持續上升。
其二,我國水稻收獲機械以全喂入為市場主導機型,并逐步形成了雷沃谷神、沃得、碧浪、柳林、三聯等五大品牌;半喂入收獲機械近年一直為日本的久保田、洋馬兩家企業所壟斷,久保田占據著該機型6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由于價格昂貴,市場推廣一直處于波動狀態。近年隨著這兩家外資企業本土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國內企業生產的半喂入收獲機械產品的逐步成熟,將大大提高其性價比,為今后市場的推廣掃清了道路,同時市場競爭也將變得更為激烈。
其三,玉米收獲機械尚處于市場的起步階段,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導與扶持,玉米機已成為收獲機械**具發展潛力的“績優股”。背負機是我國目前玉米收獲機械市場的主導機型,也是較為成熟的機型,以其良好的性價比深受用戶青睞,2007年擁有量達到2.65萬臺,配套主機范圍14.7kW~66.2kW,以2行、3行為主,近年加速向4行發展。玉米自走機作為高端產品,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近兩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因價格高,加之產品處于導入期,仍有待繼續熟化與推廣。
其四,我國的油菜、馬鈴薯、花生、甘蔗、棉花和果蔬等經濟作物的收獲機械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因這類收獲機械結構復雜,屬于我國收獲機械的科技攻關項目。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與推廣下,近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自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間,大豆、棉花、油菜、馬鈴薯四大類經濟作物收獲機械的擁有量分別增長了1.8倍、3倍、17倍和2.2倍。
跨區作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我國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解決好農戶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和機械化大規模作業之間的矛盾,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聯合收獲機械跨區域收獲有效解決了這個矛盾。1996年實行跨區作業的有13個省、2.34萬臺聯合收獲機械,完成機收面積2500多萬畝;到2007年,其作業范圍、規模及機手的收入等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鐓^作業范圍覆蓋全國各個省份,投入小麥、水稻和玉米聯合收獲機械40萬臺、26.7萬臺和2.4萬臺,機收小麥、水稻和玉米17331.5千公頃、11800.1千公頃和2028.7千公頃,機收水平分別達到了81%、49.4%和7.2%。不僅推進了我國收獲機械化發展進程,也帶動了我國收獲機械的快速發展。
收獲機械出口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國收獲機械產品出口貿易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卻呈現出加速增長的發展勢頭。2006年和2007年收獲機械及零件實現出口3.45億美元和5.8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3.4%和70.1%,2007年較之1985年增長了560多倍,并且部分零配件納入國際制造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