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1254”拖拉機在“歸方連片”的土地上進行著深松整地作業,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將玉米的下棒、脫粒、清選一次性完成,裝載著冒尖糧食的輪式“凱馬—554”拖拉機往來穿梭于田野和場院間…… “連片的土地,統一的輪作,大型農機裝備,標準化作業”,這些以往只能在墾區才能看到的大農業場面,而今在鶴崗市現代農業試點村業已粗具規模,“嶄露頭角”。 今年,鶴崗市以農機作業合作社和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共組建了6個現代農業試點,規模經營面積達21250畝,每個試點規模經營面積均在2000畝以上,拉動全市規模面積5萬畝以上。在6個試點中,擁有大型拖拉機11臺,中型拖拉機22臺,配套農具65臺,聯合收割機28臺。有268戶農民參加了土地規模經營,實現勞動力轉移580人。 對土地規模經營這一“新生事物”,視土地為“命根子”的莊稼把式**初也大多不太認可。許多人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入股”的。 郊區紅旗鄉長勝村農民崔懷生的例子就比較“典型”。
“地都交給你種了,我干啥去?”崔懷生問村干部。
“你要能閑得住,就在家閑著;你要是閑不住,有的是活兒讓你干!” 經不住村干部的一番“鼓動”,崔懷生答應拿出承包田中的14畝地“入股”。但他留了個心眼兒:還得留點兒地自個兒種,不然萬一他們賠了,全家喝西北風去啊!
可到了秋后,當崔懷生從農機作業合作社里按每公頃大豆5050元領取到分紅時,真有點“悔不當初”了:“要是把地都入股就好了,啥也不用管,只等著分紅,還不耽誤打工掙錢,這好事上哪找去!” 村委會主任劉春山告訴記者,為了讓加入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富余勞動力增加收入,村里多方引導和鼓勵他們發展養殖、加工業或外出務工。“今年春天,我們就幫助20多個富余勞動力聯系了一項小工程,不到倆月每人掙了5000多元?!?/p>
鶴崗市的現代農業試點主要采取股份制、聯合體等形式參與經營,通過村農機作業合作社,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農戶自愿以土地入股,與合作社共同經營土地、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把土地等生產要素有機整合,變分散經營為合作經營,推動農業生產規?;a業化、市場化,使農民在獲取土地承包效益的同時,選擇其它經營項目或勞動力轉移增加收入。在規模經營田,廣泛應用保護性耕作、旱作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等離子種子處理等農機農藝新技術,機耕、機播、機收等主要生產作業環節機械化率均達97%以上,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玉米通透栽培、大豆窄行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噴灌、微灌、滴灌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措施在這里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規模經營田”,成為當地農民眼里的“樣板田”。 綏濱縣忠仁鎮聯合村有耕地11241畝,240戶人家,235臺套小型農機具。平均到戶,一家也就40多畝地外加1臺農機具。多年來,因為分散經營,采用傳統的一家一戶“家庭袖珍式”耕作方式,所以大機械的作業優勢始終無法得以發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單產不高,總產不穩。
今年,聯合村“兩委”班子轉變觀念,利用去年組建的大型農機合作社,集中2250畝土地,大膽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村里和村民達成協議:村民自愿將自家承包田交出來,讓村里采取“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打藥、統一除草、統一中耕、統一收獲”方式耕種,年終按各家各戶耕地面積大小進行分紅。通過聯合體規模經營,種植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由于采用大機械深松整地、中耕管理,保墑滅草效果好,糧食獲得了高產。參與集中耕種的村民翟躍林高興地說:“我種大豆可有年頭兒了,這連片種植就是不一樣呀,以前一坰地打17袋,現在能打23袋,一坰地比過去純增收2000多元,以后這地俺就這么種了!” 昔日“小農式耕種”收成低,而今“航母式經營”糧滿倉。
不僅如此,頭腦活絡的陳福軍、王軍喜、常乃福等45個村民把耕地交給村里經營后,還到山東威海打工,每人平均年收入15000元。 “當年聯產承包時,我家分了40畝地,每到秋收,全家老少十幾口人得忙活一個月。今年村農機作業合作社承包的7500畝地,不到半個月就全部顆粒歸倉了!”說這番話的是蘿北縣團結鎮勤儉村農民楊武臣。老楊的自信與自豪源于他們的“鐵?!焙蠖堋?3臺套大中型農業機械。
年初,勤儉村23戶農民以“土地轉租、入股”形式參加了規模經營,總面積7500畝,全面實施了土壤耕暄“三、三輪耕制”,在整地、收獲、深松、翻旋、起壟等作業中嚴格按照農機標準化要求。秋后對比,玉米規模經營比散戶經營平均增產13.2%,每公頃增產收益為1050元,節約成本280元。合計增產增收1330元;大豆規模經營比散戶經營平均增產12.67%,每公頃增產收益為918元,節約成本356元。合計增產增收1274元。通過節本增效,村農機作業合作社可實現純收入110余萬元。土地規模經營后,26名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村民程顯志說:“往年種地人均收入4000元,而今年把土地承租出去,人均收入2800元。再加上外出打工收入的15000元,我家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比往年增收3800元?!?br> 在鶴崗市,還有另外一種規模經營模式: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承包租賃農民土地。佳木斯糧食加工企業老板張明久,租賃郊區東方紅鄉樺春村32戶農民的2000畝土地,建設集中水稻育秧大棚50棟,利用國家政策購置農機水田拖拉機4臺,插秧機8臺,收獲機2臺,實行“七統一”管理,即:統一購置農用生產資料、統一輪作、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達到了企業和農戶實現雙贏的目的。水稻規模經營比散戶經營平均增產11.4%,每公頃增產增收1792元。
通過對6個試點村的大豆經濟效益算賬對比,得出這樣兩筆賬:一是節本賬。從統一連片整地、統一購買農藥化肥,到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每公頃降低投入成本358元;二是增效賬。由于采用大型農機具作業,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加了科技含量,做到農機和農技相結合,良種和良法相結合,使得土地規模經營地塊產出效益大幅增加,大豆產量平均每公頃2.5噸,比非規模經營地塊每公頃多產0.5噸,按秋糧剛進場時每公斤3.4元計算,每公頃增產增收1700元。綜合兩筆賬,土地規模經營每公頃旱田凈增效達2058元。
市農機總站站長張曉偉說:“這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一是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其它產業的發展。實施機械化后,解決了束縛農民手腳的土地問題,使農民在不減少土地收入的同時,放手發展養殖業,從事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二是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投資農機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示范區促進并帶動了周邊農業機械化發展。三是實行農業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素質,農民在機械作業過程中,掌握了新的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新型農民,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改良了土壤。實施機械深翻,改善了土壤耕層,提高了地力,使土地近年來的板結現象得到了改善?!?br> 據了解,明年鶴崗市6個現代農業試點村的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都將大幅度增加。許多今年沒入股的農民,眼下紛紛要求以“土地轉租或入股”形式參加規模經營。據初步統計,2009年進行規模經營的村屯將新增13個,全市規模經營面積將達20萬畝。 今后3至5年,鶴崗市將建設10個以上現代化農業試點,50個農機作業合作社,規模經營面積實現100萬畝以上,占全市總耕地面積40%以上。規模經營100萬畝耕地的糧食總產達到10億斤。農民收入增幅20%以上,規模經營村勞動力轉移70%以上。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這個平臺。而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又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依托。農民以土地入股,在獲取土地承包效益的同時,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他們自己又可騰出身子務工經商,這對于農業、農村和農民來說,無疑是一條“雙贏”之路。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減少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