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瀚·終身立志于此
發布日期:2007年8月6日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作者:張桃英
編者按:1977年,停止了10年的高考得以恢復,流失在社會上的熱血青年看到了一條走進象牙塔的光輝大道。到2007年,中國已經在這條道路走了整整30年。
恢復高考,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更是許多人命運的分岔口。30年后,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日前活躍在農機圈的幾位功勛人物,也曾經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走進考場的莘莘學子。
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閱歷和校園故事?他們如何看待今天的高考制度和在校大學生?這是一個閑聊起來輕松、細品起來醇厚的話題……請看系列報道《農機圈里的“新三屆”》
關鍵詞 “新三屆”:特指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77級、78級、79級大學生,以區別于文革期間66、67、68級“老三屆”中學生。
沈瀚的爽直開朗,在農機圈里可以說是出了名的。談起當年參加高考、走進大學的經歷,這位北京市農機試驗鑒定推廣站的掌門人,依然是快人快語。
中學老師進入百分之四
三十年前,當那個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重大決定正式出臺時,沈瀚還在新疆的一個小縣城里擔任中學老師。
當時,國家提倡全面實現機械化,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有些左派激進的口號,但在當時包含了人們對現代化的憧憬,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剛剛從新疆下鄉插隊回城的沈瀚,更是深深體會到人工作業的辛苦,心想如果能夠用機械來代替人力,將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懷著這樣的愿望,她報考了新疆農業大學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
當年高考的平均錄取率只有4%,考試科目包括政治、語文、化學、物理、數學和英語,其中英語不是必考科目,且不計成績,但是如果考生考了英語,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錄取。沈瀚憑著高中時一些零碎的學習記憶,連蒙帶猜地把英語考了下來,沒想到成績公布后,英語分數在被錄取者當中居然處于上流。開學后,老師為此還專門指派她擔任英語科代表。
讓沈瀚感到驕傲的是自己的政治和語文成績。政治高達90多分,高考作文在當地考區被視為優秀范文。她清楚地記得,那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一件小事》,沈瀚寫的是自己插隊時親身經歷的一樁往事:農村缺水嚴重,到了春季山洪下來時,大家搶著去蓄水。零下幾十度的新疆,知青們跳入冰冷刺骨的雪水里……
“小個子”的崢嶸歲月
大學四年,功課始終緊張。從周一到周六,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此外還有早晚自習,學校要求每一堂課學生都不能缺席。不過沈瀚說:“即使學校不要求,我們也從不缺課。”
當時,部分老師被下放,同學們沒有班主任,教材也不齊全。但是大家學習都很自覺、努力。農機專業的學生作為學校里的工科生,學習任務更加繁重,有時候為了一個設計圖,趴在圖板上就畫到半夜。畢業時,沈瀚作為設計小組組長帶領團隊設計的前懸掛小型收割機,被評為優秀。
沈瀚酷愛運動,在學校里是個體育積極分子,籃球、排球、短跑……樣樣在行,還多次代表校隊與其他學校進行比賽。她笑言:“我是個做事很拼命的人,運動的時候也一樣。別人都說,這個小個子還打籃球呢!”
當時的大學生,被公認為真正的社會精英。可是沈瀚感受不到身為精英的優越感。她說中學的時候她還是個挺狂傲的人,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到了大學,反而覺得自己越來越無知。她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深以為然:一個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周外是未知世界;圓的半徑越大,圓周就越大,因而就更感到無知。
沈瀚是個酷愛學習的人,她形容自己 “不待揚鞭自奮蹄”。參加工作后,學習始終未曾間斷,其中獲得過學歷證書的就包括:在北京經貿大學學習區域經濟管理,在北大研讀EMBA,參加北師大和美國普萊斯頓大學舉辦的DBA博士班。在2005年12月22日普萊斯頓大學中國學術委員會出具的《對沈瀚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閱意見》上,記者看到如下評語:“沈瀚撰寫的論文《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是一篇達到較高學術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
終身立志在農機
沈瀚畢業后被分派到了北京市農機局。經過十多年的人才斷層,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極其強烈,因此包括沈瀚在內的10個大學生一起來到北京市農機局報到時,領導簡直樂壞了,立即把課題項目交到他們手上。沈瀚感概:“在那個人才斷檔的時代,給了我許多鍛煉機會,我們這批大學生就這樣迅速成長起來。”
之后,沈瀚又從北京時農機局調到北京農機試驗鑒定推廣站,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不是沒有機會轉行,但是面對誘惑,沈瀚終究堅持了下來。談及個中緣由,沈瀚淡淡地說:“也許就是周總理的那句話吧:終身立志于此。”其實早在大學期間,沈瀚就得到了一個轉到農經系的機會,農經系可以讀研究生,那時候研究生稀缺而寶貴,但是沈瀚依舊初衷不改。
三十年過去了,談到今天的高考,沈瀚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現在的孩子參加高考,整個社會草木皆兵:工地不許施工,公路上開辟專門車道,家長如臨大敵,媒體更是大加炒作…… 社會關愛學生無可厚非,但是應該注意不該過度。當年沈瀚參加高考,新疆和北京存在兩小時的時差,北京時間8點開考,新疆在6點就得開始答卷。沈瀚住在鄉下,為了節省時間,提前來到位于縣城的考場,打地鋪過夜,11月的寒冬,就著昏黃的油燈看書復習。難道時代進步以后,學生卻只有在零分貝的條件下才能考出好成績嗎?畢業后參加工作了又怎么辦?豈不是天氣熱了就不能干活了,有噪音了就無法工作了嗎?學生應該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個人。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2日 11:00: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