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數一數跨區機收的酸甜苦辣
數一數跨區機收的酸甜苦辣
2011年的“三夏”跨區機收即將圓滿結束。在這短短一個月的麥收季中,那些南征北戰的機手們每天都在經歷和發生著各式各樣鮮活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背后都充滿了跨區機收的酸甜苦辣……
失策帶來的“酸”
去年麥收遇多地大雨,任偉的作業隊因為沒有帶履帶式收割機而遭受不少損失,今年他專程帶了5臺履帶式收割機。雖然履帶收割機派上了用途,不過他在河北卻又遇到另一個變化。因為大力推廣秸稈碎粉還田,導致農民要求前來麥收的作業隊能在收小麥的同時粉碎秸稈,這種變化讓任偉有些措手不及。他說,出發之前,我們根本沒想到秸稈粉碎還田會在河北發展這么快,作業隊也沒有帶秸稈粉碎機,這讓他十分懊悔出發前沒有作好周密的調查。也因此錯過很多機會,**后不得已他還是以每臺每粉碎1畝10元的代價向當地合作社租了幾臺秸稈粉碎機。收割機裝了秸桿粉碎機后,導致耗油量增大,需要粉碎秸稈的麥地又比之前高了一些。“現在的農民誰**方便、誰能給他們**周到的服務,他們就用誰的機具。”這次出門又讓他有了新的體會,要想賺錢就要給農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轉向后的“甜”
今年富民農機合作社跨區作業隊在出發前出現了“萎縮”,原本準備出征的機手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留在了本地作業,作業隊由原來的90多臺收割機減少到60臺。“以前我們一直去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作業,現在那邊的收割機發展起來了,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出征前那邊的朋友告訴我,今年情況不是很好,當地小麥收割機太多,所以我們臨時調整了路線,主要集中在本地和安徽。”合社作社長吁忠說,他選擇的地方多是大型農機發展較慢的地區,這些地區對農機的需求比較強烈。說起今年的收益,比起其他作業隊收益大幅下降,他的作業隊每臺收割機收益大概2萬左右,只比去年略有下降,還算比較成功。雖然如此,但他認為,今后合作社重心將會從跨區作業轉向為本地農民提供收、種、田間管理等全程機械化服務為主,這樣既省時、還省油。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跨區作業將會逐漸變弱,在本地作業將會成為大多數合作社的發展趨勢。為此他做了一些嘗試,帶著沒有出征的收割機在本地找到不少活干,其中有一個村的麥田全是他們收的,不比跨區機收作業賺得少。
新手給的“苦”
洛陽中收的郭根生是今年“三夏”中收在河南的服務隊隊長,隨著河南“三夏”麥收的結束,他也輾轉到了山東,并在滄州結束了“三夏”服務使命。盡管整個“三夏”期間郭根生都在連軸轉,但他的忙碌依然不能伴隨著“三夏”的結束而結束:“回去我們要寫份‘三夏’服務總結交給廠里,然后就要馬上投入到玉米機生產中去。”
提起今年“三夏”**大的感觸,郭根生告訴記者:“新機手特別多,而且這些機手對機器和操作大都不太懂,再加上農機公司培訓不到位,導致今年我們的服務量增加了不少。”在天津服務的時候,有個機手打電話來說機器出了問題,郭根生在電話里問機手皮帶有沒有緊,參數有沒有調。機手在電話里非常肯定地告訴郭根生“緊了”、“調了”。可當郭根生開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趕到現場時,才發現這個一再聲稱自己“開過好幾臺機器”、“懂這些技術”的機手壓根就沒有緊皮帶、調參數。“根本就不是機器出故障了,就是他不會操作。這樣匆忙上陣,不僅影響了農民搶收小麥,**終會影響收益。”說到這兒,電話里郭根生的語氣無不透露著無奈。
服務中的“辣”
提到一些新兵,郭書聚有些氣憤。今年,他在作業中發現,很多機手為了加快作業速度主觀上降低作業質量的現象有些愈演愈烈的趨勢。有些機手在作業過程中,經常在遠離看守人的區域抬高割臺,使得割后麥茬高度超過了規定的15-18厘米,有的甚至達到了25厘米。“這不是坑人是啥嘞?!”老郭說,“雖然農民的春麥產量不會因這樣的作業質量受損,但是隨后機播的玉米會因麥茬過高而影響發芽,易出現病蟲害。”老郭之所以氣憤,是因為以前這種坑農民的麥收機手只是個別,大多數機手還是認真地作業。但是今年,他看到部分機手都采取這種方法加快作業速度,以爭取更多作業任務的“方法”。“以前,10個機手里也不一定能有一個這樣的機手,現在10個機手里就有兩三個這么干。”老郭激動地說,“這些后生們不懂,農民不是傻子。今年你讓他損失,明年跨區作業他就不給你這碗飯吃。”
老郭認為,在成本上漲、競爭加劇的跨區作業形勢下,保持作業質量是機手在市場立足**基本的砝碼。機手不應該只顧眼前的利益,更應該將眼光放遠。
回訪觀察
收益普遍低于預期
跨區作業開始之前,記者采訪了一些跨區機收合作社,當時他們對于今年收益信心滿滿,并且出征之前無論是機具準備、路線策劃還是路上所遇到的突發情況都做好了準備,然爾時隔一個月跨區機收近入尾聲,他們情況又如何呢?在全國跨區作業收官之際記者對部分機手進行了回訪。
河南息縣農機合作社任偉6月21日終于回到家,像往年一樣,他去的路線主要是河北到天津。談起今年的收益,他的語氣顯得失望,顯然不是太滿意:“賺得不多,一臺收割機比去年少賺6到7千。”
任偉認為機具太多是**主要的原因。雖然去之前他做好了這方面的心理準備,不過到河北后,真正的情形仍然讓他大吃一驚,“收割機太多了,麥田里、路上,走到哪都是收割機,收割機實在太多了。”他反復地說。正因為這樣,跟他一起出來作業的好幾支隊伍還沒有到達河北就果斷地放棄繼續北進的想法。“看到這種情況后,他們就立馬在當地整修機具,調頭去廣東收水稻了,那邊也剛好成熟。”當時一些隊員看到這種情形,迫切希望作業隊能直接放棄在河北衡水作業市場直奔唐山、天津等地,他跟隊員們商量希望在衡水多待幾天,看看情況再作決定。“還好當時我們堅持下來,幾天后不少來當地機收的作業隊就直奔唐山,因此我們在衡水還多作業了幾天。”對此決定他感到很滿意。在作業過程中,因為天氣和機具大量增多也增添了任偉不少煩惱。“因為天氣原因,今年河北的小麥成熟度不一致,一塊麥田只有一部分已經成熟,為了多爭取一些客戶我們只能早上去收成熟的小麥,下午再返回來為農民收下午成熟的小麥。”這種情況他們遇到多次,因此在油上又增加出不少成本。
“至少收獲機今年的折舊費用賺回來了。”河南省許昌縣郭書聚用這么一句話來總結今年的收益。在跨區機收開始之前,郭書聚認為今年因為南北小麥成熟有“時間差”,有可能造成大批跨區作業組織和機手出門作業,形成更為激烈的競爭局面,從而導致作業價格下降。
正如他所料,當他趕去許昌縣蘇橋鎮作業時,300畝麥地旁竟然停著3臺外來的跨區小麥收獲機。而去年僅有書聚合作社一家在此進行麥收,可見競爭激烈。所以今年他只派出4臺小麥收獲機在許昌縣附近進行麥收作業。老郭說正如他所料,除了跨區麥收的成本有所增長之外,跨區麥收的收獲機數量也有大幅度增長。在競爭加劇的形勢下,老郭的4臺收獲機平均每天作業面積還是達到了700畝,扣去成本,每臺收獲機凈賺1.5萬元,今年的跨區麥收收益較去年相對有所降低。郭書聚介紹,與書聚合作社麥收作業面積相比,本地一些散戶機手和外來的跨區收割機平均作業面積只達到了300畝左右。他認為,散戶和一些新機手對市場形勢判斷不明確,對成本計算不準確和作業、服務質量問題是收益少的主要原因。(李樂)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