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張華光:企業靠什么彎道超車
張華光:企業靠什么彎道超車
中國農機行業在經歷前10年那個火紅年代之后,進入常態化。常態化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突出特征即市場進入彎道,大眾農機產能嚴重過剩,剛性需求走弱,利潤下降,一些企業退出或倒閉。這不僅對大家耳熟能詳的拖拉機、小麥、水稻收割機市場如此,即使對處于成長期的玉米收割機市場也是如此。前不久,一家供應商告訴筆者,河北省今年80多家玉米收割機企業“退市”。筆者認為,他們這樣做是智慧的,他們知道急流勇退,懂得市場大環境已經不再支持其生存。
眾所周知,在短缺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機行業,過熱之后必然出現供給過剩。當經濟回歸常態后,必然有許多企業或者轉變經營模式,或者主動退出競爭,否則,就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當今的農機市場,發展機遇正被壓縮在狹小的空間里,留給企業的只有一條路:拼實力、拼管理、拼創新,**終體現到拼產品質量與品質上。那些企業該死,那些企業該轉型,那些企業只能微利經營,自己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市場激情四射的時代,許多中小型企業可以不做品牌、不做營銷、甚至不做服務,僅靠公關和銷售就能“橫行”天下,所向披靡。因為那個時代市場需求旺盛,是產品就有市場,搭上政策的車就可以發財。當市場風光不再,熱度悄然退去,僅靠公關和銷售再也無法獨善其身。如果一些企業尚不自覺,依然躺在已有成功經驗的溫床上繼續其春秋大夢,**終的結果不言而喻。
企業靠什么彎道超車?
中小型企業,思考更多的是尋找生存空間和生存的根本理由。即在產品上要做到小而精、小而專,所謂“精”,一是精巧,一是精干。在市場運作上要精巧,在內部管理上要精干。所謂專,一是專心,一是專注。在產品定位上要專心,在目標市場構筑上要專注。
一方面,與龍頭企業或者強勢品牌在市場上形成互補,**大限度通過學習和模仿縮小差距。另一方面,要找到并且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市場,形成局部優勢。弘揚共產黨創業初期的割據思想,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使之成為屬于自己獨具特色的區域利基,形成局部優勢,然后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必須放棄一夜暴富思想,對于大企業,恰恰相反,必須去追求超額利潤。而只有那些市場的塑造者、機會的創造者、超級價值的提供者,才能獲取超額利潤。
當某一個廠商率先采用縱軸流新技術,掀起了一場收割機革命的時候,他們的超額利潤隨之而來;當一個企業因擁有大品牌權利,掀起品牌旋風的時候,市場銷售隨之逆勢上揚;當一個廠商推進低成本管理,而價格卻高于其他廠商時候,便獲得了高于行業的超額利潤……。今后農機企業奇跡的誕生,除了培育以上的創造能力,大企業沒有其他出路。沒有創造力,企業越大,死得越快,死得越慘。
創造什么?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創造具有中國元素的、有別于西方的、新的生活方式;研發與上述要求相對應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創立讓上述一切成為可能的經營理念。
回溯10余年中國農機市場激情燃燒的歲月,行業為什么遲遲不能完成產業升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機主流消費群體還處于弱勢,消費個體并無足夠的購買力,只能消費大眾產品。企業無足夠的利潤,自然無法完成產業升級。而隨著農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的崛起,這種局面將被徹底顛覆,大中型企業要適時而動,培養謀取超額利潤的能力,要敢于與跨國公司分食高端市場。否則,農機行業要完成產業升級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國農機行業的發展前景可謂美不勝收,企業定位很關鍵,產品升級很重要,付諸行動很緊迫!
- 暫無評論